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甘肅省情 >> 民族宗教

甘肅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綜述

22-10-08 23:05 來源:甘肅日報 編輯:楊夢園

  奮力譜寫民族團結進步甘肅篇章

  ——甘肅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綜述

  甘南香巴拉旅游藝術節開幕式上的國旗方隊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晚會

  天水市奮斗巷幼兒園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教育教學活動

  天??h稅務局深入鄉鎮為農牧民群眾宣講政策

  東鄉族自治縣沿洮河經濟帶生態搬遷工程

  異地搬遷安置點

  武都區坪埡藏族鄉易地搬遷后動車通到了家門口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舉行“歡樂藏鄉·和諧天祝”萬人鍋莊舞表演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穎

  祁連山下,游客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觀賞民族特色歌舞、服飾表演、非遺技藝展示,近距離感受民族風情;

  黃河兩岸,“民族團結號”公交專線穿梭在蘭州大街小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標語和宣傳畫隨處可見;

  甘南牧區,馬背宣講隊成員策馬奔騰在草原上,為牧民送去最新的理論和政策知識;

  ……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做好民族工作不僅關系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對促進全國民族團結和長治久安也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切實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著力構建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少數民族面貌、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系面貌、民族工作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全省上下呈現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生動局面。

  牢記囑托 構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

  2013年、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來到甘肅考察調研,并于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對進一步做好甘肅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重要指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1月,省委民族工作會議召開,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黨的民族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責任制,納入政治考察、巡視巡察、政績考核,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奮力開創新時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動員各族干部群眾為我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團結奮斗。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就在于黨的領導。

  甘肅注重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圍繞建立健全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推動省市縣三級和重點高校黨委普遍建立了由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統一戰線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民族工作定期研究、重大問題請示報告、重大任務跟蹤檢查制度,落實下級黨委向上級黨委年度報告民族工作制度,加大民族工作在民族地區干部考核中的權重。

  按照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的要求,在各級黨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下,在大統戰工作格局中完善民委委員制,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和基層黨組織學習內容,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主體班次教學計劃,層層傳達學習,層層研討交流,推動學習貫徹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先后舉辦全國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全省統一戰線系統學習研討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座談會等,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凝聚了思想共識。

  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努力建設一支“四個特別”的民族地區干部隊伍,確保各級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手中。加強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探索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模式,補齊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短板,強化基層民族工作機構建設和民族工作力量,確保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到基層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

  培根鑄魂 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高高的積石山喲,山頂上映彩霞呀,山腰里溪水嘩啦啦地笑呀,山下一片好風光呀。我可愛的家鄉呀……”“花兒”的旋律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大街小巷響起,唱出了各族群眾對家鄉的熱愛。

  從河西走廊到隴上江南,從隴東大地到甘南草原,甘肅民族文化積淀豐厚、精彩紛呈,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加快打造“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大力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成立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創建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率先在全國創建國家遺產線路保護利用示范體系和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州縣“三館”、鄉鎮文化站、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

  ——加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花兒”“格薩爾”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木特藏戲”等35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國家級保護名錄,35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入選國家級名錄,民族地區1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省級名錄。

  依托省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我省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以長城、長征、黃河、伏羲、敦煌、銅奔馬等為重點,選樹打造一批政治性強、內涵豐富、意蘊厚重、接受度高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廣泛運用于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城市標志性建筑建設、旅游景觀陳列等方面。率先在全省20個4A級以上旅游景區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將共同體理念深度融入景區文化展示、導游解說、文創產品開發、文藝節目創排、特色活動打造之中,通過一系列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同時,借助主流媒體、互聯網和重要歷史紀念地,講好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關城、焉支山萬國博覽會、涼州會盟等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故事,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積極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平臺。堅持每五年舉辦一次“石榴杯”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每四年舉辦一次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每三年舉辦一次“石榴杯”民族書畫攝影展等。創拍播出《涼州會盟》《隴原芬芳》《布楞溝的春天》《絲路拾遺》《生根》等民族題材的文藝精品,并組織省民族歌舞團赴荷蘭、德國等地開展“感知中國”訪問演出活動,受到當地華人華僑和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這些活動在推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省還探索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石榴籽”工程,指導推進各地各部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團結奮進 共創幸福美好新生活

  “你看,這是以前布楞溝群眾住的老房子。”

  “以前,這里的老百姓,吃水都靠人背畜馱,生活很不容易。”

  “變化真大?,F在路通了、水來了、新農村也建設起來了。”

  ……

  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的布楞溝村史館,每天都會有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見證東鄉族自治縣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發生的巨變,體會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精神風貌。

  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我省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立足民族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促進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出臺和完善傾斜支持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各族群眾生活蒸蒸日上、越來越好。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省建立省級領導包抓貧困縣制度,研究制定深度貧困地區、“兩州一縣”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在幫扶政策、資金、力量上向民族地區傾斜,民族地區19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擺脫了絕對貧困。

  同時,編制實施“十二五”“十三五”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規劃、興邊富民行動方案,出臺支持民族地區、涉藏州縣、臨夏州、張家川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政策文件。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較十年前實現翻番,通鄉通村硬化路全面建成,引黃濟臨、引洮入潭等水利工程相繼建成,歷史性解決了民族地區農牧村飲水安全問題。

  教育、就業、社保、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持續向民族地區傾斜,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進入小康社會的甘肅民族地區,氣象更新、勢頭更旺、后勁更足——

  積極推動民族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

  建設甘南州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先行區、臨夏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河西走廊建設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區,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加強現代文明教育,深入實施文明創建、公民道德建設、時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導各族群眾移風易俗,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加快向現代化邁進。

  多措并舉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是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

  2019年,我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謀劃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一廊一區一帶”行動,傾力打造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走廊,持續建設隴東南民族團結進步鞏固區,著力創建沿黃河—洮河民族團結進步提升帶,并試點建設河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走廊,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N進”活動,在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上蹚出了新路子。

  具體實施上,出臺創建工作測評指標體系和省級示范區示范單位、教育基地命名辦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亮眼成績:截至目前,全省共創建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57個、教育基地8個;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526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為“甘肅品牌”,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著力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廣蘭州市七里河區、臨夏市、敦煌市試點經驗,推動各民族實現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搭建各民族共同參與的交往交流交融平臺,全面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組織開展“結對子”“手拉手”“送溫暖”等聯誼交流、互幫互助活動,促進各民族從理想、信念、情感等方面實現更深層次的團結統一。

  與此同時,建立常態化宣傳教育機制,連續19年開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連續6年開展黨的民族宗教理論政策下基層“百場萬人”大宣講活動。在重點媒體開設專題專欄,打造全媒體宣傳矩陣,形成大宣傳格局。以河西走廊為主題,打造可感知、可參與的河西走廊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項目,讓各族群眾之間的了解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凝聚。

  全省各地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為契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甘南藏族自治州制作了多語種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微視頻、微動漫、公益廣告,促進各族群眾語言相通、感情相融;

  酒泉市和武威市在《讀者》雜志設立專欄、出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事跡走入廣大讀者視線;

  嘉峪關市推出《繽紛華夏》《九州神韻》等文旅項目,使游客直觀地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金昌市市區所有公交車、出租車滾動播放民族團結主題標語,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移動陣地。

  五月,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百花盛開,文縣第十九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在這里拉開帷幕。

  活動現場,工作人員向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講解法律法規,開展法律咨詢,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等宣傳資料,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關宣傳折頁等,增進了群眾對相關知識的了解。

  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省逐步建立了一套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政策法規和制度體系,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創新基層治理體制機制,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興。在新的起點上,甘肅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時代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分享到
亚洲 图片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