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甘肅省情 >> 民族宗教

【甘快看】“十有臨夏”之化石:多項為國內首次發現或世界之最

22-12-22 09: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余守萱

  2020年,在位于甘肅臨夏州和政縣的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內,拍攝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資料圖) 和政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蘭州12月14日電 (艾慶龍 張明紅 江智博)在西北內陸的甘肅臨夏這片土地上,數千萬年前,經歷了從水草豐茂逐漸變為干旱少雨的過程,也正因滄海桑田般的地質演變,科學家在當地發現有隱匿劍齒虎帶有頰齒的下頜骨化石、晝行性貓頭鷹化石等,均為國內首次發現,在當地和政地區出產的化石迄今已創造六項世界之最。

  近日,在臨夏州“兩會”期間,官方從自然、歷史、地理、人文、民族、實踐、發展等方面,總結提出“十有臨夏”,其中“這里有跨越時空,享譽世界的豐富化石”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6月,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內,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對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 高展 攝

  2022年6月,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內,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對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 高展 攝

  “臨夏是生物演化的大舞臺。”臨夏州委書記郭鶴立舉例說,當地有距今7億年至2.3億年的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三疊紀的海洋生物化石。也有和政羊化石、三趾馬化石、鏟齒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馬化石、巨鬣狗化石等占據六項世界之最,被譽為“古動物的伊甸園”。

  其實,在化石方面,臨夏早已名揚四海,在當地和政地區就有100余個化石地點,發現和征集的化石標本超過3萬件,是中國乃至整個歐亞大陸產出哺乳動物化石最為豐富的地區。

  生物死亡變成化石的概率渺茫,但為何和政地區會有大量的、年代連續的古生物化石?常年往返于北京與臨夏,從事晚新生代哺乳動物、陸相地層和環境演變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曾接受采訪時說,和政地區緊挨青藏高原,有利于承接物質沉降。并且曾生活有數量龐大的4大動物群,再加之地下水作用,使其不易風化,變成化石的機會增加。

  鄧濤認為,人類演化的規律跟其他動物非常類似,研究古生物化石,對研究人類起源有借鑒意義。

  在劉家峽恐龍足跡化石群,保存于由濱湖砂巖和泥砂巖組成的地層中。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體感之強,多層面出現,均為世界少有。

航拍視角下的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該館位于臨夏州和政縣。(資料圖) 和政宣傳部供圖

  航拍視角下的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該館位于臨夏州和政縣。(資料圖) 和政宣傳部供圖

  在臨夏州和政縣有一座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為主,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從事工作已有19年之久的張錄是博物館古生物化石修復者,在他看來,不起眼的土包都可能攜帶著千萬年前生物“密碼”。

  為更好“活化”這些古生物化石資源,官方曾多次召開和政古動物化石保護開發國際研討會。還在上海、臺灣、廈門等地舉辦古動物化石展。

  近些年,隨著如火如荼的絲綢之路旅游熱,官方推進化石開發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圍繞古動物化石、民族民俗風情、優美自然風景為主打品牌的精品旅游線路。

  除此之外,官方還邀請蘭州高校師生,結合古生物化石、馬家窯文化彩陶等當地特色元素,制作成背包、明信片、抱枕、絲巾、冰箱貼、鑰匙扣等文創產品。(完)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分享到
亚洲 图片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