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甘肅省情 >> 隴原風光

【小隴畫報·167期】永昌:探秘漢明長城,觸摸歷史的滄桑與溫度

22-12-26 14:52 來源:中國甘肅網 編輯:余守萱

  永昌,地處河西走廊蜂腰地段,扼守著絲綢之路的咽喉,既是古代軍事防御的邊塞重鎮,又是商貿文化交流的要道,素有“控扼甘涼”“西北孔道”之稱。

  祁連山豐沛的冰雪融水奔騰而下,將這里滋養出一派牧草翻滾羊馬成群的景象。

  自古以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在這里不斷交融,碰撞形成獨特的歷史發展脈絡,西漢時強悍的匈奴據守著河西走廊,不斷對中原王朝的邊境發動進攻。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武帝憑借國富兵強驅逐了匈奴,將河西走廊納入漢王朝版圖,隨即漢王朝在河西走廊推行郡縣治,在今永昌境內先后設立鸞鳥、番禾、顯美、驪靬四縣,這是永昌縣境內有縣治歷史的開端。

  永昌風景秀麗,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戈壁綠洲、沙漠濕地等自然地貌一應俱全。

  北海子國家濕地公園因清泉匯集,潭水若漫而得名。俯瞰北海子,但見金川河蜿蜒盤曲,碧波清澄,宛如明鏡,像一條透明的銀絲帶盤繞在綠洲田野之間,又宛如一位仙女在云中持練長舞,若隱若現,又似對鏡梳妝,臨水照容。

  橫貫于永昌縣境內的漢明長城保存完好,氣勢磅礴、蒼涼古樸,宛如一條巨龍穿行于茫茫戈壁。

  漢長城主要是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是早期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御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巔,堪稱人類文明史上一大見證。

  明長城俗稱“邊墻”,主要是防御元朝殘余勢力和韃靼、瓦剌等民族部落的侵擾。長城沿線的各種城、關、隘口、敵臺、烽火臺、堡子與“邊墻”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

  北武當山,是一處獨有西北壯麗山色及豐富宗教底蘊的圣地,這里香煙繚繞,鐘磬微微。武當山下,泉水潺潺、綠草如茵,從山頂遠眺,藍天碧野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金川峽水庫湖光倒影,風光旎漪,生態優美,魅力無窮!白天鵝、大白鷺、綠頭鴨、秋沙鴨在這里擇水而棲,嬉戲覓食,盡顯美姿。正可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花大門,古絲綢之道的咽喉要道,在形如睡佛山體的陡峭崖壁上,留下了西夏至明朝時期形狀大小不同的石窟石刻50余處,是西夏文化與佛教文化結合的見證。

  圣容,即皇帝的容貌和氣色。圣容寺,從北周初建到隋、唐、西夏、元 、清等維修都為朝廷所為,因此,圣容寺曾為皇家寺院。

  在圣容寺南、北兩側的山頂上,屹立著兩座七級佛塔,為唐代早中期所建,是甘肅省現存最古老的佛塔,彌足珍貴。

  御山峽谷還有西夏六體文石刻,花大門石刻,北山巖畫,高昌王墓等景點。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昌鐘鼓樓,河西走廊上的第一樓!鐘鼓樓修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內置鐘、鼓,晨鐘暮鼓,聲聞四達,籍以振興文教,教化民眾,歷經數百年風雨浸潤,是永昌歷史文化的象征,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杰作,也是研究古代建筑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永昌,這座古老的城市,如今,已華麗轉身,成為一顆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祁連山下一片神奇的綠洲。

  本期小隴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啦,關注《小隴畫報》,了解更多甘肅美景、人文歷史、獨特民俗,咱們下期再見。

  本期小隴畫報 攝影 李捷 薛永成 梅興仁 馬賢明 陳有貞 劉忠文 王生軍  文字 閆紅海 屈杰文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分享到
亚洲 图片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