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涼考古資料匯編》

圖書信息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
陳國科 主編 張奮強 副主編
出版社:甘肅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23-5214-9
目 錄


作為十六國時期重要的組成部分,五涼歷史和五涼文化歷來受到古今學者的重視。但是史料的遺失和記載的不足,嚴重阻礙了五涼歷史和五涼文化的研究進程。多年的考古工作,為五涼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開辟出一條新道路。為此收錄《五涼考古資料匯編》,以期能夠推動五涼考古新發展。
《五涼考古資料匯編》主要收集五涼時期相關的考古資料和研究論文,研究領域包括墓葬、出土文獻、宗教、石窟及科技考古等,涵蓋范圍齊全,較為全面地呈現了五涼歷史文化。本書對目前有關五涼時期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作了整理和總結,主要收錄歷年來的考古發掘簡報和各領域重要的研究成果,共計54篇,46萬余字,同時將其他研究成果附目錄于后,以便查閱。
圖書內文






前言(部分)
目前考古發現五涼時期的遺存以墓葬為主,另有城址和佛教遺存等,分布范圍遍及整個河西走廊及新疆、青海部分地區,與史載五涼疆域一致。當前國內有關五涼時期考古研究的著作和論文近200部(篇),成果豐碩,研究領域包括墓葬、出土文獻、宗教、石窟及科技考古等,涵蓋內容齊全,有效復原了五涼歷史和五涼文化。

M6 平、剖面圖
經過前人的不斷努力,五涼考古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考古發現遺存類型多樣,其中包括墓葬、城址、石塔、石窟等。發現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包括陶器、文書、漆木器、壁畫、佛教造像等,這些遺存的分布范圍與史載五涼疆域相互吻合,為我們進一步研究五涼歷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研究成果多樣,主要集中在對壁畫墓、出土文字資料以及佛教石窟的研究。特別是出土的文字資料,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農業、畜牧業、手工業、民族關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音樂以及環境等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佛教傳入后,并沒有迅速融入當時的中國社會,而是經歷了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中國化是早期佛教研究的重點,而連接西域和中原的河西走廊是佛教中國化的關鍵地帶。通過對早期佛教石窟以及北涼石塔的研究,可幫助我們了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佛教中國化的過程。

天梯山石窟立面圖
第四,西晉末年,中原地區戰亂不斷,人們為逃避戰亂紛紛背井離鄉,河西走廊成為逃難的理想地之一。他們的到來,為河西地區帶來中原的文化習俗??梢钥吹?,五涼墓葬與中原同時期墓葬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然而,這一時期河西地區的墓葬風格并沒有完全照搬中原,而是融合了當地的喪葬習俗,形成了地域特色。與此同時,這種喪葬習俗通過河西走廊影響至新疆地區,新疆吐魯番和庫車地區十六國時期墓葬的發現,有力地證實了這一點。
第五,十六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五涼政權中,后涼、南涼和北涼分別為氐、鮮卑和盧水胡建立的政權,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生活在河西走廊。通過墓葬壁畫可以看到,這些少數民族活躍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壁畫為研究這一時期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參考。

77. H.K.M11 剖面圖
1、22.陶倉 2、16、20、21、42、45、47、48、55.陶罐 3.陶俑 4.漆盒 5.陶牛 6.陶器配件 7.陶燈臺 8.陶燈 9、40.三層條磚 10、11.陶壺 12.陶盤 13.陶耳杯 14.漆盤 15.小口陶壺 17、26、65.牛俑 18.陶碗 19.陶殘雞 23、32、43、54.陶缽 24.陶盆 25.陶甑 27.小陶釜 28.陶鼎 29、30、34、36、39、46、50、56.小陶缽 31.小陶壺 33、37.陶磚 38.陶案 41.兔頭骨 44.陶俑頭 49.陶盆 51.陶鉤(在磚底) 52.銅錢(在磚底) 53.碎陶井 57、60.銅發釵 58.扣器配件 59.銅尺 61.扣器腿 62.金葉片 63.梳形金片 64.碎陶灶 66.陶鎮墓獸 67.小陶杯 68.小釉罐 69.小釉壺 70、71.頭骨片 72.漆皮 A.鋪地磚為回紋方磚,其余為穿璧四種磚

M408 出土“莊園生活圖”壁畫

M13 出土銅錢
1、2.半兩錢(M13:29-1、94-17) 3-6.五銖錢(M13:93-1、39-4、78、40) 7、8.剪輪五銖錢(M13:113-6、113-8) 9.磨郭五銖錢(M13:12) 10、12.大泉五十錢(M13:108、111-28) 11.龜茲小錢(M13:8)

墓地全景(東南—西北)

陶牛車

北涼“臨松令印”拓本

出土陶器

?、教展蓿?0M1:26、27)(敦煌書坊)
相關新聞
- 2020-11-05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新書《涂布敦煌》向“莫高人”致敬
- 2020-10-19《敦煌小畫師》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