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研究》

圖書信息
鄭炳林 主編 李甜 著
出版社:甘肅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23-5290-3
本書是“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第二輯)中的一本。本書通過對文殊山石窟與敦煌、新疆等石窟寺早期洞窟形制、造像題材和壁畫內容的對比,確定了其開創年代,對相關洞窟的形制、造像及壁畫的時代特征、歷史特征作了總結,對石窟寺留存的大量回鶻文題記和佛教文獻作了探究,同時還對文殊山石窟與其他地區石窟寺的關系作了較為詳細的研究,對于推進文殊山石窟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目 錄

圖書內文






選題緣起及意義
文殊山石窟為河西地區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位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區,距離酒泉市15千米。該地古代稱“嘉谷溝”,據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文殊寺碑》可知,至少元泰定三年起該寺即被稱為“文殊寺”,現代一般稱之為文殊山,它是祁連山山前沖積平原上隆起的低山群?,F存文殊山石窟分前山區和后山區,大部分分布于山谷內的崖體間。經調查,現存窟龕共有152座,其主要洞窟形制為中心柱窟、禪窟、僧房窟、佛殿窟等。此外,還有窟前寺院遺址28處。重要的洞窟有前山第19窟(萬佛洞)、第29窟(千佛洞)、第31窟(文殊寺)以及后山第69窟(千佛洞)、第73窟(古佛洞)等,均為早期洞窟遺存,并留有不同時代的造像與壁畫。

文殊山石窟后山區立面圖
文殊山石窟為中國早期佛教遺存,屬于河西石窟的范疇,是研究河西地區佛教藝術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整個河西地區與西域的佛教建筑、藝術的關系都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文殊山石窟群更為重要的意義還在于有西夏回鶻時期的遺存,對于研究河西地區西夏、回鶻佛教史及佛教藝術也有重要價值。

文殊山第29窟(前山千佛洞)千佛(局部)

文殊山第29窟(前山千佛洞)千佛線描圖(局部)
從現存石窟遺跡來看,文殊山石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北魏到清代一直都在不斷地重修和維護。文殊山石窟是河西地區不同時期佛教及石窟寺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河西石窟考古和研究工作有推動作用。具體來說:
1.文殊山石窟遺存豐富,其中前山第19窟(萬佛洞)、第29窟(千佛洞)、后山第69窟(千佛洞)、第73窟(古佛洞)為其代表性洞窟,地位突出,頗有影響。
2.文殊山石窟部分中心柱窟、禪窟的形制及部分壁畫有從西域直接傳入的跡象,說明文殊山石窟和西域有著某種密切的聯系和往來,是我們研究早期佛教藝術傳播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3.文殊山石窟相關問題的專題研究,如開始營造年代及歷代重修年代等,對文殊山整體營建歷史意義重大,尤其是西夏、元的重修可以反映出晚期對早期洞窟的利用和改造過程,同時也突顯出文殊山石窟在西夏及元代的重要歷史地位。
創新之處
1.首次對文殊山石窟進行完整的分區編號,對所有遺存進行實測記錄,并按其形制進行分類統計和研究。

文殊山石窟前山區立面圖

文殊山石窟營房后區立面圖
2.對文殊山石窟內早期造像題材和壁畫內容進行全面解讀,并結合北魏時期酒泉的佛教歷史文化背景,對文殊山早期洞窟進行分期斷代。
3.通過對文殊山石窟歷代重修遺存的考證,梳理出文殊山石窟的重修歷史和佛教發展狀況。
4.對文殊山石窟中西夏、元、明時期的重修壁畫進行對比研究,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對其重修時代進行確認。(敦煌書坊)
相關新聞
- 2022-03-18《五涼考古資料匯編》
- 2020-11-05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新書《涂布敦煌》向“莫高人”致敬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